我们围坐课堂,但可以让孩子在诗里看见远方|年度星教师
【从来,语文都以其显豁的人文性和情感性,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激情和浪漫。教师若“功力深厚”,语文课也真的可以上得婉转动人。今天,请看浪漫的语文教师郑静如何打造审美课堂,让诗意于学生心间流淌。】
原创声明:本文版权归“星教师”所有,欢迎朋友圈分享,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,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!
课堂实录
老师:同学们好!今天在“星河诗梦”情景教室,我们一起品读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的诗集《飞鸟集》。诗集共有325首短诗,我从中选取了24句,分为四组,和大家一起鉴赏交流。先请一位学生简单介绍下《飞鸟集》。
学生1:《飞鸟集》这部诗集在语言形式方面比较短小,但表现的内容却包罗万象,从自然一直谈到人生、宇宙,表达诗人那种博大的情怀以及他对人生宇宙、生命的哲理看法。
学生2:诗句语言优美,看似零星片段的呈现,但都是诗人最真实的体悟。
老师:很好,你们都抓住了诗集最重要的特色。正如诗集中所说:“思想掠过我的心上,如一群野鸭飞过天空,我听见它们的鼓翼之声了”。可以说,很多诗句都是泰戈尔对生命、对自然点点思绪的集合。今天的课上就和大家一起,从字里行间去品读他笔下的自然,以及对自然的感悟,对爱、生命及宇宙的哲思性看法。
老师:后人赞誉《飞鸟集》具有“景、情、意、理,思”四妙兼得的艺术魅力。这堂课就把这四个方面作为抓手,请你从四个方向中选择两到三个方面来进行鉴赏。可以就总体,也可以抓住一句来品读。给大家4到5分钟的时间,先做组内交流,再推选一到两位代表发言。
(学生讨论)
学生3:第一组诗句,我们读出了诗人在寂静的世界中,在痛苦中压抑的环境下,心中对世界仍是充满了爱。他最后的话,充满了爱的希望。
老师:你品读出了这组诗句在情感表达上的主题,那就是“爱”,那么在这组诗句中,你能说说最欣赏哪一句吗,为什么?
学生3:我最欣赏第325句,也就是诗集中最后的一首,读上去感觉特别好。
老师:那请你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下。
学生3:“我相信你的爱,用这句话作为我的最后一句。”
老师:深沉而婉致的一句诗,你读得也很好,读出了感情。为什么喜欢这一句?
学生3:我们小组都觉得,诗人把这句放在最后,足见他对这句诗的重视,“我相信你的爱”,这是在诗集结尾,诗人需要再次强调的一点,也是他对爱的坚信。
老师: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,爱也是泰戈尔诗集的一个重要主题,我们的同学不但聪明,能从诗句的位置来判断诗人情感的抒发重点,而且对诗句的领悟能力也很强!好,有其他同学补充吗?
学生4:我就第一组的第二句诗来谈谈感悟,“世界以痛吻我,而要心灵以歌回报”。我的理解是,即便被世界伤害得再深,但我还是要以爱去回报整个世界,这是一种很伟大的情怀。
老师:请大家看墙上的展板,在选择泰戈尔最具有代表性的诗句时,我们考虑再三,最后选取的就是这一句。
老师:我想这句诗中间,不单单是以德报怨,还可能包含更多,更光明或者更积极向上的一些情感:世界用他的苦难,来提醒着我们的良知。那么人在困境面前,在厄运面前怎么样,人要有一种责任,要有一种担当,不仅如此,我们还要歌唱前行,这句话特别能够鼓励人。还有同学补充吗?
学生5:我来说下第二组诗句。我们组讨论的时候,感觉在这一组诗中,泰戈尔从大自然中选取了一些很常见的景物来吟咏自然,进而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。比如说像“瀑布歌道:‘虽然渴者只要少许的水便够了,我却很快活地给与了我全部的水。’”“瀑布”这一意象,在我们眼中或笔下,最多想到的是它那清脆悦耳的水流冲击之声,但是泰戈尔更能从主观角度出发,把自己比喻成了瀑布,用瀑布来表达自己的感受——对他人应该无私,人们应当学会奉献——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想法。
老师:你从诗句所传达的哲理,以及运用的手法上作了品读。常人可能只注重感官,但是诗人能够将主观的情感,附于客观事物之中,通过它来讲出一个道理。很好!
学生6:我对第二组诗中的一句有点感悟,“飓风于无路之中寻求最短之路,又突然地在乌有之国终止它的寻求了”。风本身是无穷之物,它无处不在,却又无所在之处。就如同人生,本身没有目的,我们常常用欲望给人生设定目标,但如果过于执着,放不下,就会迷茫,或许走出迷茫时,生命已戛然而止。这句诗说的是风,何尝又不是在说人生!(掌声!)
老师:“风,它无处不在,却又无所在之处”,你的精彩解读,何尝又不是一首诗呢?让我们再一次鼓掌!
老师:我们从泰戈尔写的风,品读出了人生、生命及生命的欲望。泰戈尔常选取自然界的、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一些意象,来表达一种美的情怀。这也是我在选择第二组诗句时的初衷。
老师:泰戈尔的诗句特别美,下面哪位学生挑选两句你最喜欢的,为大家来朗诵一下。
学生7:“我把我的心之壶浸入这寂静的时辰里,它就汲满了爱。”
“啊,世界,请在您的一片寂静中,为我保存一句话吧,当我死去时,我爱过。”
学生7:这组诗句都是表达爱,我喜欢这两句,一方面是他的诗句特别优美,读来很动人,另一方面他要表达的对爱的向往,是倾尽全身心地去接受这个爱,读来很有共鸣。
学生8:我喜欢第45首,我读出诗句中蕴含着知足常乐的哲理——你和我之间可能没有交集,但是看到你笑容的时候,我就觉得已经很满足了,爱是伟大的,爱,不是占有,而是你快乐,我也就快乐了。多么高的思想境界,多么纯净美好的感情。(掌声)
老师:泰戈尔的诗,常常让我们身心都受到洗礼。爱是什么?因为一个人全世界都美好起来,包括自己都美好起来,这就叫爱。
学生8:泰戈尔诗中的爱,不单单是男女之间狭意上的爱,他的诗中还有广义上的,对人类的爱。
老师:你从哪里品读出这种人类之爱?
学生8:还是前面同学提到的那一句“世界以痛吻我,而要心灵以歌回报”。这是一种胸襟,而这种胸襟是源于对世界的爱,对人类之爱。而且这种爱的感觉,不管是情人之间,父母和孩子之间,或者朋友之间,在泰戈尔看来,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,“你微微地笑着,不同我说一句话,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久了。”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契合和共鸣。泰戈尔用这么优美的语言,表达出来了。
老师:你的品读,让我想起顾城的一句诗:“草在结它的种子,风在摇它的叶子,我们站着,不说话,就十分美好。”爱,无须多言,一个眼神,一个微笑,足矣!异曲同工的两句诗。
老师:这两组诗,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一个共性,那就是都是用细腻而又丰实的手法,来表达淳厚温雅的情感的。爱和自然,是人类最初、最伟大的,同样也是最永恒的一种情怀。
学生9:我想补充对第183首诗读后的感触。
学生9:“黄昏的天空,在我看来,像一扇窗户,一盏灯火,灯火背后的一次等待”。排比句式中表现出一种等待的美。这种美,常见却又让人忽视,你看,我们每天工作学习,忙碌了一天回家,见到家里灯亮着,有人等待,这种等待,平凡、普通,却又温暖。
老师:你从修辞角度,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品读,非常好,我也很喜欢这句,读来宁静温暖,诗歌就是有着这样的魅力,普通的文字经过一定的排列组合后,产生令人感动的力量。这句诗很美,美在哪里?诗人在表述黄昏这个意象时,用了什么手法?
学生10:比喻和排比。
老师:把黄昏天空比作什么?
学生10:窗户、灯火和等待。
老师:比喻的话,喻体跟本体之间要有一定的相似性,那么他所选取的这些本体和喻体,为什么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,营造出美的意境,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?
学生11:我觉得应该是“黄昏的天空”这一意象,带给我们的一种情感体验,与窗户和灯火所带来的情感体验非常相似。
老师:嗯,情感经验上的契合。
学生11:黄昏的天空,远望的窗户,都给人一种温馨与舒适的感觉,归家的感觉,亲切而又温静,在众多的灯火当中找到属于自己家的,属于自己的那盏灯火,那样的心情可能跟这个黄昏的天空,所给你带来的这个心情是比较一致的。
老师:你对诗歌的感觉特别好,这些意象,除了情感层面契合之外,从深层的审美境界上来说,我感觉它们在色调上也是特别契合:黄昏天空的颜色,窗户的灯光的颜色,等待中的心情的情绪色彩,都比较一致。
学生12:我喜欢第四组的第231首:“鸟翼上系上了黄金,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。”这句话表明了物质的束缚,让鸟儿没法在天上翱翔。对人而言,同样如此,不能让物质财富,这些虚荣的东西束缚住你,只有精神上的财富才会让你的灵魂更加灿烂。
老师:很具有哲理性的解读:不能够为物质所束缚,要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更高的东西。这很类同于我们道家所说的“不以物使,不为物役”。
学生13:这一组的第18首诗也很有思辨色彩:“你看不见你的真相,你所看见的,只是你的影子。”每个人应该最了解自己,但是诗人说,你看到的自己只是一个影子,影子是通过太阳的光线折射之后的一个映像,就如同,每个人如果只是通过别人对你的评价来了解自己,那么很多人最终可能都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,于是就迷失了自我。
学生14:我来帮她补充一下,我觉得这句话告诉我们,每个人都是有两面性的,很多人会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,时间久了,慢慢地就找不到自己,即便找到了,或许也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了。
老师:那么怎么样才能看到你自己呢?
学生14:回归本心,做回真正的自己。
老师:很好的解说,两位同学的解读比诗句更具有哲理性。而且两位同学分析的角度不一样,第一位同学从物理学上来解读影子和人的关系,第二位同学则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,还有另外的解读吗?
学生15:我想到的是,当你面对太阳的时候,影子总会在你的后方出现,影子的本质就是你身后的一个投影,因此我理解为:影子是昨天、过去的自己,我们要面向太阳的话,就不应该老是回头看自己的影子,那是一个旧我,只有向前看,才能看到一个新我。
老师:人不能老回顾过去的自己,要敢于畅想未来的、明天的、将来的自我。太佩服我们同学的思维品质了,能联系人生,联系人性做出丰富多彩的解读。从这样的讨论也可以看出,一首好诗,在不同的读者心中,会激起不一样的浪花。
老师:在泰戈尔的诗中,世界是人性化的,自然也是人性化的,万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生长和思考。第四组格言式的哲理诗,我们可以感受到,诗句中间凝聚了诗人的智慧和沉思。并且他的这种表达,有的直率,有的质朴,有的含蓄委婉,有的内涵比较深远。还有第三组诗句,哪位学生来讲一讲?
学生16:这一组中,我喜欢第119首,“夜与逝去的日子接吻,轻轻地在耳旁说道:‘我是死,是你的母亲。我就要给你以新的生命。’”生和死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循环,有死才会有生,这是自然万物的规律。同样,夜和昼,也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规律,就像昼夜不断更替一样,死和生也是不断在更替,这首诗重点在于突出了生生不息这个自然循环规律。
老师:我们同学注意到了,这里有两组比较对立的意象:白昼、黑夜;生和死。这在我们常人眼中是对立的一组意象关系,但在泰戈尔诗句中间,不把它作为一个对立面来展现,你看这句,夜吻着凋谢的昼,像他儿女般,我是死,你的母亲,我将给你新的诞生。生命走到尽头了,或许不是一件悲哀的事情,它意味着什么——将有新的生命诞生。这就是自然界,生生不息伟大的循环过程。
学生17:我觉得第三组诗句,都是对自然的赞美。我喜欢第66首,“幼花开放了它的蓓蕾,叫道:“亲爱的世界呀,请不要萎谢了。”幼花的开放,有可能写的是自己,也可能是某一种思想的形成。而它说,亲爱的世界,请不要萎谢了。这是对整个世界的一种关怀。但是对于世界来说,他不会管这一朵幼小的花朵,不会关心花是否会萎谢。只有花去关心这个世界。在这样一种对比中,能感受到:非常渺小的事物却能以微薄的力量,去关心一个非常大的事物。这是一种伟大。
老师:解读得真是精妙!正是在对万物的关心中,渺小的事物才体现出了它的伟大。
学生18:我和他理解不大一样,幼花的蓓蕾,她期望成长,希望这种美可以得以绽放,并能够将这种最娇嫩的美长久地留住,所以它强调说,亲爱的世界请不要萎谢,这是对美能永恒的渴望。但是所谓的美,美在哪里?如果美的东西长久存在的话,看着看着就审美疲劳了;而有的美,正是因为它短暂,转瞬即逝,所以当它绽放的时候,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,比如“昙花一现”的美。
老师:这是一个有着审美意义的解读。你的回答带给我们启发:美的原因有很多,残缺、短暂、错过……圆满、长久、永恒……沉稳的静景是凝固的美,欢快的动景是流动的美;流畅的直线是直爽的美 ,优雅的曲线是婉转的美,不同的观察,不同的心态,可以收获不同的美。这一组诗句,都是关注自然界中渺小的生命,对美的关注和渴求。
老师:泰戈尔诗中,我们看到,他展现了多个身份,他时而像一个孩子一样,用新奇的目光看待大自然,欣赏大自然的美,时而又像一个热恋中的青年来讴歌着伟大的爱情,时而又像一个老人在反思、反省着人生,向诗人讲述他的人生态度。从对泰戈尔诗句的品读,我想我们可以感受到,文学的,还有诗句的庄严和魅力,这个也是我们读诗的一个初衷。
老师:对泰戈尔诗句,在课堂上我们只能作一个非常有限的品读。但这样的品读,不仅仅在课堂上,我们还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长久的艺术追求。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:在最美的年龄,能够遇上一个最爱的人,那是人生的一种幸运和幸福,那么,在最有激情的年龄里面,读到最喜爱的诗,这何尝又不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和幸运?!我希望课后我们对于泰戈尔的《飞鸟集》的诗句的品读,还可以继续下去,从年轻,一直读到年老。
老师:今天的这堂课就上到这里,有个课后分层作业:同学们可以在ABCD四个作业中间,选择一个适合你自己的来完成。好,下课。
教育理解
我对诗歌教学的研究,诗歌创作的爱好,都源于苏州十中——这所被誉为“最中国”的校园。清代织造署遗址名园和百年历史名校的深厚文化积淀,使得校园与诗歌教育天然相融。2012年江苏省“诗歌教育课程基地”在我校的启动,为我在教学上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。
在应试教育、功利升学的现实面前,如何诗意栖居,坚守住校园这方圣地?一直深感于十中校长,“诗性教育”倡导者柳袁照老师说的一句话:“校园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,我们可以不做诗人,但是必须有诗人的情怀。”
语文学科以其显豁的人文性和情感性,浸透着浓浓的诗意,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激情和浪漫。没有一门学科能像语文那样既有英雄仗剑的豪情,又有浅吟低唱的柔美。没有一册课本能像语文那样包罗万象,又体察入微。
语文课堂,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,应该是气韵生动,诗情流转的;是灵活多变,充满张力的,是洋溢着鲜活的生命气息的课堂;诗意的审美课堂,是深刻与真诚的,是富有想象力的,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、别有洞天之感;也能让学生“掩卷失神”有所“思”;它又是顺应自然,尊重生命成长,等待学生逐渐体会、领悟的课堂。
一位有诗意的老师,是能通过适当的艺术的引导,去唤醒学生的审美愉悦,进而让学生对高尚的道德境界产生自发的向往之情。
气韵生动,诗情流转的课堂,是我的教学追求。这种“气韵”,犹如书法中隶书和行草所表达的情怀,既可以是古朴端庄、方劲大气,又可以体现为灵动自然、行云流水。这种充满着诗意化、理想化的课堂境界,是师生之间在思想和精神上的一次相遇。
在学校举办的“诗性教育背景下的语文审美课堂研讨会”上,我有幸执教了一堂研讨课——苏轼的传记散文《方山子传》。对这篇课文的解读、欣赏和设计、教学,让我对诗意“审美课堂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。
《浮生六记》中,沈复对扬州平山堂曾作过如下臧否:“观其或亭或台,或墙或石,或竹或树,半隐半露间,使游人不觉其触目,此非胸有丘壑者,断难下手。”在沈复看来,园林要在有限的空间内,有韵致、有画意,能见出大世界,造园者需胸有丘壑。
语文课堂亦如此,短短的45分钟内,披文入情,引导指点中,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,获得审美愉悦,教师需胸中有丘壑。
《方山子传》全文只有372个字,但方山子栩栩如生之人物形象;苏轼起落转换、舒卷自如之文笔;东坡贬谪黄州期间心态之折射,都可圈可点,值得赏析玩味。一节课上,如何安排“言与文”的比重,选取怎样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,鉴赏文章的巧妙构思,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,的确颇费思量。
在阅读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诗文作品,重温林语堂的《苏东坡传》之后,我把分析人物形象和探究作者写作目的作为教学的两个重点,文章字句的疏通以学案的形式,放在课前由学生自读完成。抓住方山子给苏轼留下的最突出的印象——“异”,作为指点学生品读的主线,并以文中苏轼的四个问句(“何为而在此?”“而岂山中之人哉!”“此岂无得而然哉。”“方山子倘见之与?”)作为切入点和主问题,串起整篇文章,再围绕这四个问题来做进一步的细化设计。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,从不同角度深化着对课文内容的学习,在对问句解疑的过程中,学生很好地把握住了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。
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:“我的语文课执意追求的是一种教无定法,学无定式的文化美。不同的文体,我有不同设计,相同的文体,我亦要有不同设计”。我想,对于每一篇课文,教者应该潜心研究,精心设计,巧于构思,“胸有万千丘壑”才能使语文课堂“气韵生动”。
晚明公安派代表袁中道对《金瓶梅》的艺术有一句精要的评语:“琐碎中有无限烟波”。“气韵生动”的语文“审美”课堂,亦是如此,既有如大川入海,恣肆浑莽,又有如苏州园林,推开一扇小窗,天地洞然其中。
明代学者茅坤对《方山子传》这样评价:“‘奇颇跌宕’处似司马迁;‘烟波生色’处往往令人涕洟”。这句话很好地评点了苏轼在叙事艺术和语言表达上的特色。
于是,我借“奇颇跌宕”四字,指点学生品赏苏轼文笔起落转换,舒卷自如之飘逸;再紧扣“烟波生色”四字,让学生讨论文中语言含蓄曲折,委婉深挚之韵致,其中重点品味文中一处细节描写:“余告之故,俯而不答,仰而笑,呼余宿其家”。
学生在讨论和层层探究中揣摩出,苏轼借“一俯一仰”“不答而笑”婉曲地表现出“人生不遇”之际,一位曾经沧海者高蹈的人生姿态与境界,而这一切,苏轼都是让人物形象自己来说话,由读者在字里行间自己去品味和感受,这正是所谓的“烟波生色”之妙处。
诗歌创作很注重“无言之美,韵外之音”,同样国画中有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叫留白,即在画中相应处留下空白,给人以想象的余地。“恰是未曾着墨处,烟波浩渺满目前”,留白留得其所,便生万千气韵,有着生命气息的流动。留白是一种智慧,更是一种境界。语文教学也需要这种以无胜有,有无相生的留白智慧。
《方山子传》的主人公陈季常是北宋名士,在苏轼笔下,其卓然不群、高蹈出尘又侠气弥胸的形象,令人过目难忘。但苏轼在《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》所描绘的陈季常,却是另一番样貌:“龙丘居士亦可怜,谈空说有夜不眠。 忽闻河东狮子吼,拄杖落手心茫然。”这是个家有悍妻,胆小惧内的陈季常。
再看《方山子传》中,陈家“环堵萧然”,屋舍简陋至极,但洪迈在《容斋随笔》中,是这样记录这位名士的:“陈季常好宾客,喜蓄声妓”,苏轼《临江仙》词前小引这样写道:“龙丘子自洛之蜀,载二侍女,戎装骏马,至溪山佳处,辄留数日,见者以为异人……”
看来,生活中的陈不但过得舒服自在,而且尚有艳福。现实中、传闻中的陈季常与《方山子》中的陈季常,人物形象上有着很大的差别,苏轼这样塑造人物,用意何在?
徐志伟曾说过:“有些问题,可以让学生花几天、数月甚至一生去思考,而不应当要求学生及时作答,更不能限时作答”。佛家所谓的“参禅悟道”,放到教学中来说,也就是思维留白的过程,不管是“顿悟”还是“渐悟”,许多禅机,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参透。
因此,在课堂上,我并不急着让学生思考回答这个问题,而是指点学生课后去看林语堂的《苏东坡传》,去读陶渊明的《五柳先生传》,去了解乌台诗案后,苏轼贬官黄州期间的经历和创作,在此基础上再作自己个性化的解读。一周之后的读书笔记中,有学生这样写道:
“黄州的经历对苏轼来说是一次历练,黄州的岁月让诗人更真地触摸到了自己的灵魂。方山子的形象中有着苏轼诸多理想人物的折射:早年从侠,成年后折节读书,这和苏洵的经历相似;亦侠亦隐,徘徊于出世和入世之间,这分明有着苏轼欣赏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影子;而对方山子家境描述的那句‘环堵萧然’,正是《五柳先生传》中陶渊明描写自家境况的语句,而陶又是苏轼最为欣赏的人物。方山子,其实就是苏轼理想中的人物,也是苏轼想要追求,却因着种种现实而不能实现的美好理想。”
多么成熟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!通过这样的课堂留白,给学生以指点,放手让学生去静观冥思、涵咏品赏,学生从中获得的独特的、个性化的、真真切切的感受,是教师与资料的解读话语所无法替代的。
“留而不流,白而不空”,语文课堂的“留白”,是教师以一颗沉静的心等待学生慢慢领悟的过程。
气韵生动,诗情流转,这种 “气韵”,犹如书法中隶书和行草所表达的情怀,既可以是古朴端庄、方劲大气;又可以体现为灵动自然、行云流水。这种充满着诗意化理想化的课堂境界,是师生之间在思想和精神上的一次相遇,是充满张力的,洋溢着鲜活的生命气息的课堂,也是我对语文“审美课堂”追求之所在。
附:教学完苏轼作品后,自己创作的一首诗。
夜读东坡
郑静
仿佛 有千里万里月色
寂静地融入四野
在九百年前的黄州
在 三杯酒后
漫漫翻阅的时光
一块小小的土地
敞开她的怀抱
容许一个士子
放肆着他的超脱与孤傲
于是 一次次失眠
成就了一个个不朽的夜晚
在东坡 在赤壁
在夜归途中的临皋
月色入户 酾酒临江
所有的光明与荣耀
所有的失意与彷徨
不过是徘徊在月夜的闲人
那 莞尔一笑
原来 人生可以这样
轻轻翻过一页
感觉到
全部灵魂的重量
特别推荐
《苏东坡传》
林语堂先生的作品。这是一本才子写才子的书。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。他有着天才的丰富感、变化感和幽默感,智能优异,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。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童趣、单纯的快乐,自由轻盈的精神。
《美学散步》
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著作,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,。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,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,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?而《美学散步》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。
《一盏一盏的灯》
吴非老师主编的教育故事集。60个教育故事,犹如“一盏一盏的灯”,点亮我们的记忆,点燃教育的灯芯。生命需要照亮,教育需要照亮,对于教育工作来说,这种照亮更具有真实而永恒的意义。
《清泉石上》
柳袁照老师的教育专著。多年来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,以诗人的情怀做校长,以对教育的思考入诗,并从中总结提炼了“诗性教育”,还原了教育的精神底气和文化根基,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,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。
电影《死亡诗社》(又名《春风化雨》)
基廷老师以他特立独行的方式向传统的诗歌教学宣战,他鼓励学生大叫,撕掉被僵化理论所遮蔽的教科书,激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。基廷老师这样说:“我们不是在安水管,我们是在谈论诗歌。这是一场战争,战斗,受害的可能是你们的思想和灵魂!学院派在不断地向诗歌发起进攻。但诗歌、美丽、浪漫、爱情,这些是我们生活的意义。”这是一堂震撼心灵的课,一部震撼心灵的影片。
·END·
每位教师,都很精彩!新理念·新方法·新实践
2015年4月起,“星教师”微信公众平台将以每天推出一位星教师的方式,在国内外筛选“年度星教师300人”,呈现一群有教育情怀、敢于实践、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队伍,以及他们的经历,他们的课堂,他们的反思,他们的阅读与生活。 在此,我们特别邀请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“星教师”,分享给中外教育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、家长,让我们共同为当下的、未来的教育做点什么。
点击左下方“阅读原文”,进入官方网站见证更多精彩。
关注“星教师”:
长按二维码——点击“识别”——点击“关注”